在电子时代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,你已经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,翻过纸质书了。当我们捧起一本精心装帧的书籍时,你是否曾想过,这本承载着知识与故事的书籍,从撰写、编辑、设计到印刷,究竟历经了多少道工序,才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?
书籍装帧作为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关乎书籍的外观美感,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信息传播的重要使命。以下极彩将带您走进中国书籍装帧方式的演变历程,并深入探秘书籍制作的精湛工艺。
印刷厂把文字图片印在一张张大纸上,然后像切豆腐一样把这些大纸切成小页,再把这些小页按顺序叠好,用胶水或者线缝起来,最后包上封面,一本完整的书就诞生啦!平装书呢,就像穿了件软软的衬衫,封面没那么硬,但便宜又轻便;精装书呢,就像穿了件盔甲,封面硬邦邦的,更耐用,当然价格也更高啦!
平装书是最常见的书籍装帧方式,制作工艺简单,成本低廉。印刷厂先将原始印张进行印刷,每个印张正反面各分为8个版面(按实际开本折页),每个印张对折3次,形成16页的册子,然后把所有的册子按顺序叠放整齐,形成书芯,装订成册,最后封面沿着书脊粘裱,统一裁边,有些平装书还会配护封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平装书制作流程图:
平装书适合大众读物,精装书则常用于经典著作、艺术画册等。
精装书是一种采用硬质封面和锁线装订的书籍装帧形式,对比平装书更加美观、易保存,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。精装书的装订流程与平装书相似,但在最后一步会加上硬底封。精装书封面多采用硬纸板、织物、皮革等材料制成,内页多为锁线钉装,书脊处粘贴布条以加固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精装书制作流程图:
精装书适合收藏或作为礼品赠送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书籍结构图:
中国书籍装帧方式历经数千年的演变,从最初的简策装到现代的多样化装帧形式,每一种装帧方式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水平、文化审美和社会需求。深入研究中国书籍装帧方式的演变,对于理解中国书籍文化的发展脉络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卷轴装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,起源于先秦时期,盛行于汉唐。其制作方法是将长卷纸或布帛作为卷底,在卷底的末端贴一个轴,然后将长卷书页粘裱在卷底上,以轴为轴心,将书卷卷在轴上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卷轴装结构图:
卷轴装帧方式便于携带和保存,适合书写长篇文献,如经卷、典籍等。然而,卷轴装在翻阅时需要不断展开和卷起,操作相对繁琐,且容易损坏书页。
龙鳞装,又称旋风装,始于唐代,用于北宋,是卷轴向册页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装帧形式。它以长纸作底,首页全裱穿于卷首,自次页起,鳞次向左裱贴于底卷上。其特点是便于翻阅,利于保护书页,同时增添了阅读的意趣,可正读亦可反观,页页藏趣,相映成章。但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,导致龙鳞装在今天已几近失传。龙鳞装结构图如下:
龙鳞装的制作工艺较为繁琐细致,以手工制作为主。即便如此,极彩了解到如今依然有部分匠人潜心研究并传承这门手艺,真是让人敬佩不已啊!
经折装也叫梵夹装,是佛教经典常用的装订方式。它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,成为书本形式,前后粘以书面。经折装从卷轴装演变而来,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费时,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经折装结构图:
凡经折装的书本,都称“折本”。这种装帧方式适合书页少的书,多用于书画、字帖等。
蝴蝶装始于宋代,是将单面印刷的纸张居中向内对折,数十张对折的纸叠放在一起并对齐后,背面刷胶,并粘上封面。其缺点是翻过有内容的页面后,必须再翻过一个空白的对页才会出现内容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蝴蝶装结构图:
如今蝴蝶装多用于卡片书、相册等。蝴蝶装的出现反映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和书籍文化的繁荣,它以独特的装帧形式展现了宋代书籍的精致与典雅。
包背装与蝴蝶装接近,但折法恰好相反,需要把书页的版心向外对折,以折口作为书口,每两页书口处相连,在订口处用纸捻穿订,然后用整张书衣(封面)贴书背,从封面包到封底,最后进行整体裁切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包背装结构图:
包背装产生于元末明初,盛行于明朝中叶,解决了蝴蝶装翻阅不便的问题,使书籍更加耐用和实用。
古线装又称新线装,是中国传统线装书的一种优雅形式。它把书页按顺序叠放整齐,然后在订口处打孔,改为线订,同时把整张书衣改为前后单张书衣,最后通过不同的针法把书芯和封面、封底装订成册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古线装结构图:
线装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册页制度日渐成熟,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。线装书便于翻阅,不易破散,在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上是最进步的,一直流行了几百年,成为我国古籍的别称。据极彩了解,时至今日,古线装仍无法实现纯机械加工,装订步骤仍需手工完成,制作时长和成本都相对较高。但正是这种手工的匠心独运,才让古线装书籍显得尤为珍贵。
从卷轴装到古线装,传统的装帧形式对现代书籍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同时,受机械化生产、印刷工艺革新和西式装订的影响,在中国传统的装帧形式之外,还有更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装帧形式,比如骑马订、无线胶订、锁线装订和活页装订等等。这些形式想必大家经常会看到,但却不一定都了解它们。
骑马订需要先将全张纸的正反面各分成8个版面(以16开为例),每张纸对折3次,折叠成16页的册子,然后加上封面,用铁线在册子中线处进行装订。这个装订方式如同跨上马背一样,所以称作骑马订,最后再对整本册子进行裁边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骑马订结构图:
骑马订适用于页数较少且需快速成册的印刷品,如杂志、宣传册等。其核心特点包括装订效率高、成本低,但页数限制严格(通常不超过32页),且长期翻阅后铁丝可能松脱,牢固度低于胶装或锁线装。
无线胶订是一种无需线和铁丝的装订方式。通常是把书页按页码排序叠放整齐后,在书脊处刷胶,最后把封面与书芯粘合成册。为了使书芯更牢固,通常会在书脊的锁线处刷上一层胶,最后再粘裱书壳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无线胶订结构图:
无线胶订工艺流程大致为配页、进本、铣背、打毛、上侧胶、上书背胶、包封面、成型、胶冷却、双联、分切、裁切成品、堆积光本、检验成品、捆扎。其优点是装订速度快、成本低,但容易出现脱页、散页等问题,需要严格控制工艺参数。
锁线装订是将书页按顺序叠放整齐后,用线在书脊处进行锁线缝合,使书页牢固地连接在一起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锁线装订结构图:
锁线装订的书籍可以完全平摊,便于翻阅,且牢固度较高,适合较厚的书籍。但锁线装订的工艺相对复杂,成本也较高。
裸脊装订在制作书芯的工序上,基本与锁线装订一致。最大的差异是封面不包裹书脊,书脊裸露在外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裸脊装订结构图:
裸脊装帧方式给人一种简洁、现代的感觉,常用于艺术类书籍、摄影集等。裸脊装订的书籍可以180度平摊,方便阅读和展示图片。
瑞士装订是一种结合了无线胶订和锁线装订优点的装帧方式。它先将书页用线锁在一起,然后在书脊处刷胶,使书芯更加牢固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瑞士装订结构图:
瑞士装订的书籍既具有锁线装订的牢固度,又具有无线胶订的平整度,适合各种类型的书籍。
背对背装订是一种特殊装帧形式,是将两本书的书脊相对,用胶或线将它们装订在一起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背对背装订结构图:
背对背装帧方式常用于制作双面印刷的书籍,如地图集、画册等。背对背装订可以使书籍更加紧凑,节省空间,但阅读时需要翻动整本书,不太方便。
活页装订主要有装订圈、螺钉或铆钉装订等装订方式。活页装订是将书页用活页夹或环装订在一起,书页可以随时添加、删除或更换。下面极彩给大家展示一下活页装订结构图:
活页装订的书籍灵活性高,适合用于学习笔记、工作手册等需要经常修改和补充内容的书籍。
中国书籍装帧方式的演变是一部技术、艺术与文化交织的文明长卷。从简策的质朴到线装的典雅,从卷轴的庄重到册页的灵动,每一次形态革新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匠心。在数字化阅读时代,重新审视这一文化遗产,不仅为古籍保护提供技术参照,更启示我们:书籍作为物质载体,其装帧形式始终是文化表达的深层语言。